我们在博物馆看书画,没有说一张纸摊在那儿的,一般都用绫或纸裱成卷轴,或者奏折那样的册页,当然还是卷轴多。卷轴再细分,有手卷、中堂、条幅等,比如《祭侄文稿》属于手卷,不宽,但可以拉得很长。
裱卷轴万变不离其宗,大致流程如下: 托裱:把画翻过来,用一张大一圈的“命纸”贴在它背面; 镶条:再把画翻过来,用四条裁好的绫围在它四周,于是我们得到了裱好的正面; 覆背:再再把画翻过来,用一张大托纸把整个背部贴上,于是我们得到了裱好的背面; 装杆:再再再……哦,这次不用翻过来了,给两头装上天杆地杆,over。 《装潢志》说:“装潢者,书画之司命也。”足见装裱对书画来说有多重要。它从物理上保护书画是显而易见的,但一时爽之后,又会带来化学上的问题,具体来说就是“酸化”。 酸化的原因有两个。 第一是大量使用的浆糊,这种传统黏合剂是用面粉和水熬出来的。 第二是胶矾水。我们知道古代墨是加水磨出来的,等于说会溶化,那么装裱时为什么作品不会洇墨?原来人们会在纸上先涂一层胶矾水,这样纸就会适度“板结”,从生宣变成熟宣。一般说生宣宜写意,熟宣宜工笔,就是因为这个。 这两种东西都容易让书画酸化。浆糊不用说了,霉菌和细菌最爱吃淀粉,一旦在书画上赖着不走就会释放酸性物质,同时淀粉也有可能变成乙酸;而胶矾水里的明矾,虽然水解产生的氢氧化铝可以固色,但副产品硫酸也会让纸张酸化。一句话:越老越“酸”。 天长日久的,这乱七八糟的酸就会让纸张发黄变脆。古人没有好的解决办法,装裱材料小破修、大破换,颜色掉了补上去,实在不行就揭裱重装。这就是我们几乎看不到原装的书画装裱的原因。 仔细看《祭侄文稿》“歲”的右边有半个圆弧。这本来是宋徽宗的双龙印,元代张晏看见时已经被重装损毁了 拿《祭侄文稿》来说,由于经过不知多少次重装,现在上面只有元以后的题跋,宋以前的收藏历史已经很难看出来了。正因为每次重装都会造成历史信息的缺失、且对画芯造成一定损伤,现在的书画修复大多是“保守治疗”,至于国宝级书画,就恒温恒湿伺候着。
手卷裱褙形式
民国时的装裱店
如果胶矾水上不到位,装裱时就会出“跑墨”的事故